
劉安婷
Teach for Taiwan 發起人
劉安婷,台北出生,台中長大的台灣囝仔。 2008年從台中女中畢業時,同時推甄上的台大外文與政治系,也自學英文考上美國十所名校,最後選擇就讀提供全額獎學金的普林斯頓大學。她的故事,在當時寫成『學會堅強,我考上普林斯頓』一書出版。
大學四年,她主修國際發展,四年駐足在迦納泥土砌的教室裡、海地的帳篷學校、美國的青年監獄、巴黎的貧民區、柬埔寨大屠殺的遺址。然而,在她腦海中不斷迴響的問題是:那台灣呢?
2012年於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曾於紐約某醫療顧問管理公司工作,後放棄高薪,籌辦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計畫,回台圓夢。

詹宏志
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詹宏志是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電腦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出版集團之創辦人。他擁有超過30年媒體工作經驗,曾任職於聯合報、工商時報、中國時報、遠流出版公司、滾石唱片、中華電視台、商業週刊等;於各媒體擔任總編輯期間,曾策劃或編輯超過千種書刊,並曾創辦《電腦家庭》、《數位時代》等超過四十種雜誌。
詹宏志是台灣著名作家、意見領袖、電影人、編輯及出版人,並以其創意和對文化及網路趨勢與社會經濟問題的精闢見解而備受尊重。他的十四本著作包括小說評論、社會趨勢報告及散文等: 《兩種文學心靈》、《趨勢索隱》、《創意人》、《趨勢報告》、《城市觀察》、《城市人》、《閱讀的反叛》、《人生一瞬》、《綠光往事》、《偵探研究》等多種。曾策劃和監製九部電影包括: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

鍾瑩瑩
國際錦鯉冠軍
現任華錦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從事錦鯉飼養超過11年,卻仍然稱自己還不夠懂錦鯉。
曾經受訪說過自己現在是: 「以前吃肋眼牛排時最快樂,但現在我的快樂來自於挑戰不可能。」
出身雲林望族的鍾瑩瑩,從小就想像從事音樂與藝術的工作和生活。看似順遂以及理所當然的未來,卻因為她26歲那年的一通電話,她返回鄉,為了龐大債務而一手接起從來沒想過的錦鯉家業。
面對傳統產業發展的瓶頸,她首創推新帶著台灣錦鯉出國比賽。歷經多次參展魚被偷和誠信被質疑的苦頭,她一路碰撞到現在成為國際知名的台灣錦鯉女王,並2010年在荷蘭拿下包括4座冠軍等11座大獎,讓台灣錦鯉揚名歐洲。

劉軒
音樂創作者、DJ、作家、專業講師、主持人
劉軒是一位跨越文字、音樂、心理學、廣播身份的全方位創作家,將寫作、音樂製作和演出、DJ、節目主持、品牌行銷顧問和專業講師融於一身。紐約茱莉葉音樂學院、哈佛大學心理系及教育學院博士班的學術訓練,文人家庭背景、以及在亞洲從事行銷和媒體的多年經歷,使他的創意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也讓他在20餘年的公眾生涯中,以「多元發展」和「自我實踐」成為華人世界的青年榜樣。他的音樂製作和活動客戶遍佈全球精品企業,散文著作在兩岸都常駐暢銷排行榜。主持的廣播節目也於2013年入圍台灣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類最佳節目及主持人。

菅野武
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院消化系內科醫師
日本311大地震海嘯發生時,位於日本宮城縣東北部的公立志津川病院水淹四層樓,並且毀了一萬八千位居民的家園。菅野 武醫生當時正在此執勤,他立即投入疏散病患與救治的工作,在未來的兩天內,他堅守崗位,協助直升機轉移病患的任務,直到最後一位病患離開。海嘯發生一週後,菅野醫生仍回到宮城縣的志津川醫院,加入當地的醫療體系重建計劃。
2011年,菅野醫生的英勇作為,讓他獲選為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年度百大風雲人物。時至今日,他依舊致力為日本311大地震受災區的居民發聲。
菅野醫生現為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院消化系內科醫師,專研於心理壓力與消化性潰瘍之間的關係。

優席夫
原住民當代藝術創作者
阿美族青年中,優席夫是第一位躍上國際舞台的當代畫家,更是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常客。擁有多年知名國際藝術節參展經歷的他,致力於推動台灣文化、原住民藝術,除將台灣原住民文化在歐洲發揚光大外,在國內也有許多亮麗展出。
從未上過任何創作課程的優習夫,他的創作皆憑藉自己的感受、對部落的印象,用色高調、繽紛、鮮艷呈現,一如優席夫的個性,鮮明、活潑、真摯。他以他的作品作為聲音,讓更多的愛散落在台灣的臉上。

曾國俊
台灣道禾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20年前(1995)曾國俊以一位父親的身份及陪伴女兒成長的心願,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教育工作者投入創辦道禾教育;於2009年起與教育夥伴及建築、文化、藝術等不同領域專業工作者在苗栗縣、三義規劃建構壹座現代書院式人文生態耕讀村落,預計於2015年完成啟用。2012年起他分別於北京朝陽區建立了德泮教育館、北京順義區培德書院國際學校;並結合工坊、文創、書店、節氣廚房、畫廊的培德書院生活館,是一位以20年時間在教育現場進行華人文化與教育的現代性、獨特性、民族性的實驗與實踐的研究者與工作者。
曾國俊同時是臺中(新竹)道禾實驗教育機構幼兒園、小學、中學暨臺中道禾六藝文化館創辦人暨執行長。

陳聖凱
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
在志工旅行中,陳聖凱發現拿鋤頭、扛木材的小行動就能改變別人的命運,而改變別人的同時,也能產生改變自己的力量。他創立「以立國際服務」社會企業,以志工旅行的接力方式,在柬埔寨貧民窟整農地蓋房子。儘管當時他只有1個人,不到3年,在台灣已有千人參與了他的行動,「這種力量會互相滋長,世界就能變更好。』
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任何事,最後什麼事也做不了,幫助別人其實是啓發自己變得更好。1983年次的陳聖凱,從自己的微行動開始改變世界。

陳國欽
咖啡紗研發推手、興采實業董事長
陳國欽先生出生於織女故鄉-彰化和美,從小在棉花堆中的紡織世家長大,從祖父那代彈棉花開始,到他已經是第三代傳承。因為謹記父親一句:「要做讓人溫暖的事業」,他27歲創立興采實業,從傳統紡織產業轉型至機能性紡織,客戶囊括全球100多間運動休閒品牌。2009年興采正式推出全球首創以咖啡渣、寶特瓶回收製成環保咖啡紗、防寒衣,讓布料兼具咖啡的功能-能消臭、吸濕排汗、抗紫外線又環保。
陳國欽現為興采實業董事長,近年也投入支持公司在地-五股溼地瀕臨絕種之四斑細蟌的守護。他平時愛好參加各項戶外運動,也常常勉勵投入創業的青年,要不斷把自己的理想闡述出去。

Tom Shaw
數位劇場共同創辦人與執行製作人
英國知名線上數位劇場(Digital Theatre)的執行製作人Tom Shaw,在傳播媒體產業有相當豐富的資歷,曾任現場大型活動、廣播電台、商業視頻與影片等製作人。他在活動企劃與製作公司Zafer Productions的任職期間負責執導索尼廣播學院獎、BCC爵士獎等重要活動。
Digital Theatre是一個英國的線上劇場資料庫,和多個劇團合作利用高科技紀錄現場表演,並轉化為線上檔案供全球觀眾隨時隨地欣賞英國的經典現場演出。其Digital Theatre Plus更提供老師和學生英國莎士比亞相關的劇場學習資源,和導演、演員和製作人的專訪。

黃仁棟
半畝塘生活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1997年,台灣社會對「有機」不熟悉又疑慮,黃仁棟創辦台灣第一家有機超市,期許有機食物成為台灣人普遍的飲食內容,對人體友善的食物,也會對環境無傷害。
2008年,黃仁棟受邀擔任非營利組織-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總經理,提倡由消費者自主的共同購買,直接參與對環境友善、對人友善的合作運動。
2014年起帶領半畝塘生活文創團隊,將台灣生活飲食與文化藝術連結,實踐人天共好的生活方式。

交通大學 UNICODE團隊
NCTU/UNICODE
NCTU UNICODE(交通大學UNICODE團隊)是第一支參加太陽能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的臺灣隊伍,隊員們分別擁有臺灣各項領域的豐富背景,包括建築、工程、科學、以及管理等等,並都是其專業領域的佼佼者。NCTU UNICODE無時無刻地在尋求與環境合作的無限可能性,並且在臺灣及法國完成我們的第一座太陽能原型屋。此太陽能原型屋(蘭花屋) 在歐洲太陽能10項全能(綠建築)競賽首度參賽,並成功拿下都市設計、能源效率、創新及公眾票選等獎。
團隊的學生領袖為交大建築所研究助理曾聖凱,侯君昊則為團隊的科技指導。

Benjamin Joffe
數位創新觀察家, HAXLR8R 合夥人
Benjamin為創投基金HAXLR8R的合夥人。HAXLR8R 主要針對設計生產硬體設備的創業團隊進行投資,並提供良好的創業空間與導師制度。
出身於法國的Benjamin,目前聚焦在中國深圳創業區以及各國硬體創業風氣興盛之地。他深諳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美國的創業生態,至今他的腳步已橫跨亞洲23個國家、擔任超過200場創業演講講師,致力於輔導世界各地的創業家、提供創業相關的專業見解。

施顏萱
非洲之水 Innovating Water 設計總監
施顏萱是位懷抱熱情的服務設計師,很單純地相信:設計,是為了所有人共享的美好明天而存在。她在台灣接受工商業設計的教育,之後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服務設計碩士,並於就學期間與國際NGO合作,共同設計「非洲之水 Innovating Water」系統,以提供肯亞兒童乾淨安全的飲用水與相關教育課程。對她而言,全世界都是她的課堂:她不是給予者,她只是一位虛心學習的設計師。

林孟欣
世界疊杯冠軍
林孟欣十二歲時立志成為疊杯世界冠軍,即使練到手受傷、家人老師的不支持,小小年紀的她,仍然想用自己的方式,讓父母感到驕傲。16歲那年,林孟欣成為台灣首位在競技疊杯世界錦標賽中摘金的選手,不僅成功地讓家人感到驕傲,感受到親情的可貴,也成為台灣之光。
就小就愛好攝影的林孟欣,一直堅信「影像是傳播速度最快,卻又最能感動人心的媒介。」2013年和Kuma Films 合拍了在台灣各地疊杯的影片,不僅在YouTube上破十萬點閱率,也被放映在2013世界競技疊杯冠軍賽中,給來自世界各地上百位疊杯好手觀看,成功地讓台灣人認識疊杯,讓世界看見台灣。
「沒有任何人能夠決定你的命運,能改變命運的,只有你自己。」不管過去曾被嘲笑、看不起,但她仍然會用自己所熱愛的話事物,繼續發光發熱,改變世界。

黃明正
行動藝術家
跨界藝術家黃明正(倒立先生),1983年出生,臺灣屏東人。
他堅持:藝術可以改變世界。
他認為:創作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藝術。
他相信:藝術不理社會,社會不會理藝術。
他要用雜技、攝影藝術來改變台灣,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雜技藝術在台灣的弱勢、改變台灣社會因鐵飯碗價值觀而把自己活的很小、讓台灣被世界看見、讓世界最好的東西讓台灣知道,最後他要改變全世界,這一切都要透過藝術來達成,生命的歷練讓他相信:沒有不可能,只要我願意!

廖文華
牧師、夢想之家創辦人
財經法律碩士,英國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創業管理學程。2008年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得主,2012年ECSEL社會企業學者。
他創辦「西門町夢想之家青年中心」和「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夢想之家青年發展協會」,用課輔、才藝、品格小組、志工活動來服務弱勢族群的孩子和西門町、大台北西區的青少年。在他帶領之下,夢想之家從0人開始,迄今已服務超過5,000個年輕人,每週有400位青少年參與在夢想之家的課程中。夢想之家獲總統頒發全國最佳教育志工團體及連續三年入圍國家青年最高榮譽—「行政院青舵獎」,廖文華牧師也是2013「青年獎章」得主。
他經常受邀於校園、教會、非營利組織、企業中演講,遍及台灣各地,以及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英國、美國等國。同時,他也是一位美麗太太的好先生,是一個可愛女兒的好爸爸。

黃凱盈
鋼琴家, 緬甸音樂節創辦人
曾在德國Golsar被譽為「能在鋼琴上駕輕就熟,隨心所欲的音樂家」;丹麥Thisted Dagblad更表揚具有「細膩的音樂性及純熟的技巧,在音樂上的處理是如此的扣人心旋即具說服力」。出生於台北市的鋼琴家黃凱盈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耶魯研究所,2012年5月自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十四歲登上國家演奏廳,十七歲與臺北市民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首演協奏曲,在求學期間演奏足跡遍及美洲、歐洲、亞洲各國,曾於紐約卡內基、林肯中心等知名音樂廳演出,也曾擔任耶魯大學音樂系鋼琴教學助理以及紐約州立大學音樂系室內樂教學助理。
於2013起,黃凱盈投入橫跨世界七大洲的《八十八世界巡迴》計畫,特別著重在開發中國家以音樂推動人道關懷,除了曾到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埃及等地並於開羅、亞歷山大歌劇院演出,2014年更以執行總監的身分於仰光籌辦《第一屆緬甸國際音樂節》,邀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共同參與,此外以藝文推廣為目標的《八十八台灣巡迴》自2013年5月起開始,在台灣已舉辦超過50場校園音樂會,超過1萬3千位學生參加。
黃凱盈目前除為鋼琴家外也是作家,2012年以出版《溫水裡的青蛙》一書展現一位音樂家對世界發展、問題的關懷。

朱冠蓁
人生百味共同發起人
關注社會議題的她相信,每個人都想做點好事情, 於是她和夥伴展開一連串冒險, 「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網站」讓大家更封便將回收物拿給需要的人。「石頭湯計畫」搜集大家家中多出來的新鮮食材,統一烹煮後與有需要的人一起享用。她相信,世界上沒有弱勢族群,只有弱勢狀態,她與夥伴將持續推行更多有趣的計畫。

梁容豪
GaussToys樂磁玩趣共同創辦人
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並任職於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近年來致力於人機互動(HCI)中實體與穿戴式電腦使用者介面相關研究,特別專精於可攜式螢幕上之實體互動技術。學術研究成果活躍於國際頂尖人機互動技術會議 ACM CHI、ACM UIST與ACM SIGGRAPH,並曾獲頒 ACM CHI 2014 最佳發表獎(Best Talk Award)與優秀論文獎(Best Paper Honorable Mention Award)、ACM CHI 2013 最佳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與 ACM SIGGRAPH Asia 2012 新興科技獎(Emerging Technologies Prize)等重要學術獎項。博士班在學期間亦數次參加國內創新創業競賽並獲得2012龍騰微笑競賽二獎以及2014龍騰微笑競賽首獎。曾於2011年擔任國內最大學生自辦工作坊OpenHCI Workshop主席(Program Chair)以推廣人機互動基本知識與跨領域合作,亦曾擔任數位藝術公司互動技術顧問。現為GaussToys樂磁玩趣共同創辦人。

陳立喆
全球甜點廚師冠軍
堅信:開心做自己最喜歡的事,大家都會幫你。以巧克力工藝作品「深海藍畫映」,成功拿下2014全球甜點廚師冠軍。
陳立喆師傅擅於各種手工法式甜點製作,再加入創新思維後,讓作品更富獨特創意與生命。尤其是手製巧克力與巧克力藝術更是陳師傅的拿手絕活。生活就是藝術,創意隨手可得,一個畫面、一項物品、一種材料,都能融入手創作品中,激發絕妙火花。
陳立喆師傅擁有甜點界的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之稱,將我們所熟悉的事物形象,透過他出神入化的一雙巧手重新解構、重組,以創新工法突破傳統概念,將甜點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陳師傅的每項手工作品皆打破五感體驗的基本認知,讓藝術與甜點達到現代與傳統之間的衝突美感。

Jan K Rolnik
布拉格燈光設計機構 共同創辦人
Jan K. Rolník曾參與歐洲多項跨國計畫,領域包含劇場、展覽、藝術節以及傳媒產業。和布拉格劇場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和藝術與科技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rt & Technology, CIANT)的專案負責人。2008年合同創辦布拉格燈光設計機構(The Institute of Lighting Design Prague),致力於燈光設計與其他表演藝術領域的交流,也和學界及藝術節建立合作關係。
Jan在2013年第一屆的布拉格燈光藝術節(Signal/ Prague Light Festival)任節目總監一職,2014年將擔任該藝術節的發展經理。該藝術節利用燈光、影像、表演、聲音等藝術元素,將布拉格城市各角落轉換為新興科技表現的場域。

王文華
作家、電台主持人、社會企業家
王文華,史丹佛大學MBA。曾任MTV電視台董事總經理。曾與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先生合創公益創投基金「若水公司」。
目前經營從事企業教育訓練的「夢想學校」和協助年輕人實現夢想的「Give and Take夢想合作平台」。
王文華同時也是作家、News 98電台主持人。最新的作品是文字書《A+到A咖》,和有聲書《打敗22K》。

葉丙成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台大MOOC計畫執行長
⾃幼觀父葉勝年教授對生徒之關懷,⽽立後受台大電機許博文⽼師「教授稱謂實不如師,多未傳道、解惑故」之啟發,輔以天生雞婆性格,漸步上熱血教師一途。
其為師也,富熱情,常難忍教學一成不變。時於臉書輔導學⼦求學、⼈生之惑,後撰文部落格以惠同惑者,傳閱者眾。庚寅年某⽇見某⽣於課堂度孤,當夜不能寐。翻滾⾄至五更,幡然悟得「by the students, for the students, of the students」之心法。⾃此教學通脫不拘,⼤開大闔,開發各式獨特教學法。教學深具特⾊,多有⼝碑,其簡報與表達課程收徒四十,初選常達數百眾。

余志光 & 林偉雄
社會設計實踐家、I'mperfect 品牌創辦人
CoDesign的創辦人—余志光和林偉雄於2011年創立CoLab,以合作、實驗的精神連繫更多志同道合的創作人,通過創意及設計,推動社會正面發展。CoLab參與的區區肥皂項目,除吸引本土及國際媒體廣泛報導外,更獲得紐約One Show 2011可持續設計銅鉛筆獎及香港設計中心2011年亞洲最有影響力設計大獎。2012年,CoDesign參與創立另一國際設計合作平台 - 3X,與來自廣州、北京、吉隆坡及哥本哈根的成員一同推廣社會設計運動。其中一項社會計劃I’MPERFECT「不, 完美」是以創意及設計,鼓勵人們擁抱生活中的不完美。這項目分別獲得香港設計中心2012年亞洲最有影響力設計銅獎、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2013兩個銀獎及兩個銅獎(當中同時獲得評審之選及香港最佳設計)以及2013年丹麥創意圈銀獎。

賀連華
佛朗明哥舞者、舞蹈療癒家
賀連華為國內少見能舞出佛朗明哥精神的舞蹈人,擅長在現代舞創作中融入佛朗明哥元素。她的作品常帶有濃烈戲劇張力,尤其對女性內心情感衝突,刻劃入微。
賀連華是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舞蹈科畢業 (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西班牙皇家舞蹈學院肄業。現為精靈幻舞舞團團長暨編舞者、賀連華淡水舞蹈工作室負責人、太古踏舞團客席舞者及佛朗明哥舞教師、台東高中原住民藝能班約聘編舞老師。

陳畊仲
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
一位在醫院工作的基層醫師,在感到台灣醫療在不合理的健保給付制度、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皆空、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外科醫師工時世界第一等扭曲的狀況下,擔憂未來台灣有愈來愈多的醫療難民。於是召集夥伴走出醫院,將事實傳達給民眾,自己嘗試拯救崩壞中的台灣醫療。

苑舉正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苑舉正教授現為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他長期透過媒體、演講與撰文的方式,推廣哲學教育。苑教授擅於將哲學教育活用,談科學哲學、政治哲學等等,藉由各種普及教育的方式,讓大眾體認哲學思想的價值,並培養公民素養與社會關懷的思維。
苑教授近期在Coursera線上課程中,開闢一門「活用希臘哲學」課程。他相信,所有的哲學思想有其核心結構可以沿用到世界各個角落,希臘哲學的精意也能夠顯現在我們台灣人日常生活之中。希臘哲學對政治的批判、對性向的寬容、對社會不平等的理解,甚至對經濟特權的強調,將有助於我們從哲學的觀點理解平日社會中比較少觸及的議題。這些價值的體會與應用有助於我們看清社會發展的動態,能夠應用於生活之中。

江榮原
阿原工作室創辦人
40歲前,江榮原先生投身出版與文字創意產業。然而卻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刻,內在精神卻開始強烈抗拒訛虞我詐的社會環境,加上身心長期失衡,終致體質改變,造成皮膚異常過敏。阿原決定放慢生活步調,藉著接觸宗教與修習氣功調理自己。也從愛惜身體、將心比心作為起點,致力研製不會加重身體負擔的天然手作肥皂。
2005年阿原與兩個弟弟成立阿原工作室,強調以台灣青草藥為素材,使用在地原料、在地勞動力創造出純手工製作天然肥皂。短短幾年間引起在亞洲很大的迴響,證明自然樂活的養身概念是大勢所趨,而外表樸實、內在誠懇的產品,更能呼應現代人追求身心靈純淨的生活哲學。

蔡柏璋
台南人劇團聯合藝術總監
蔡柏璋是國內難得一見集編導演三項才華於一身的創作者,現任台南人劇團聯合藝術總監。英國RCSSD音樂劇場碩士,專長聲音和演說,近年來更致力于學校和社區劇場的教育推廣。
蔡柏璋所創作的電視影集型式舞台劇《K24》,更是開創臺灣劇場史上第一齣連演六小時喜劇的新記錄,演出成果深受兩岸學者專家與媒體觀眾的讚賞與好評,受邀擔任第八屆華文戲劇節開幕節目。著作:蔡柏璋劇本集系列《Q&A首部曲》、《木蘭少女》、《K24第一季》、《Re/turn》和金士頓年度廣告主題曲《It Was May》作詞。

王艾莉
設計師
王艾莉目前是王艾莉設計的負責人,有著聖馬丁藝術學院產品設計背景的他,畢業於皇家藝術學院互動設計碩士 (Royal College of Art, MA Design Interactions)。作品曾受邀參與國際設計界三大展覽之一的米蘭傢俱展,中國改造歷史、北京今日美術館、以色列霍隆設計博物館、上海美術館等展覽、倫敦設計師週 Designers Block 等展覽。
王艾莉深信著:「你只有一生,你只有一個機會,有夢就趕快追吧!」即便成長路上,許多人都認為藝術是條沒有結果的路,但王艾莉仍堅守自身信念,帶著夢想,在汗水中啟航。

范宗沛
音樂人
「范宗沛與孽子」獲得第十五屆金曲獎流行音樂作品類「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專輯獎」,2003年,台灣公視將其改編拍攝為同名電視劇,導演為曹瑞原,范宗沛為其配樂「范宗沛與孽子」。該劇獲得中華民國九十二年電視金鐘獎之音效獎,及2004金曲獎。1996年獲得第32屆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獎;1997年又以個人大提琴作品獲得第八屆金曲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唱片獎;然後是1998年榮獲亞太影展最佳電影配樂獎。
今年(2014)更入圍美國獨立音樂樂器演奏和包裝兩項奬項。他的配樂跨出台灣,走向國際。近年來除了電影配樂,范將領域擴充到廣播劇及電視劇,舞台劇和各種表演形態,只要是好玩的組合,他都想參與。近年積極參與各種跨界傳統戲曲音樂演出和在松菸文創之閲樂書屋吃喝玩樂分享人生美好。

陸育克
故事人
他是一位專職的說故事者,5年來已有1萬位孩子被他的故事感動。一次在癌童病房,他看到「孩子笑了,大人哭了」於是他懂了,開始以說故事走向偏鄉部落、癌症病房、育幼慈善,計畫走完全臺368地區說故事,培育更多說故事的小種子,相信「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而說故事是化解人與人之間隔閡的最佳工具。」

Barry Kerzin
心靈與生命研究中心學者、僧侶、醫生
貝瑞卡辛博士身兼僧侶、教師與醫生等多樣角色,現為「心靈與生命研究中心」學者,亦兼任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機構(Max Planck Institute)位於萊比錫進行「同情心訓練」研究計劃的顧問。研究之外,他也同時擔任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與普林斯頓大學中,長期冥想者與腦部關係的研究對象。
卡辛博士25年來長期居住於印度達蘭薩拉,為窮人以及達賴喇嘛在內的眾多藏傳佛教僧侶提供免費的醫療照護。此外,一年有七個月的時間,他周遊印度、日本、馬來西亞、蒙古人民共和國、北美、歐洲與俄羅斯等地。他在醫學院與大學的演講著重於現代科學、佛教哲學與心理學的交匯,以及對世俗道德、 同情心、智慧、冥想、瀕死與死亡等領域。

楊恩誠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楊恩誠,現為台大昆蟲學系教授,致力于研究昆蟲視覺神經與神經行為。為了研究蜜蜂消失與農藥的關聯,他運用紅外線感應,試著用無線網路記錄蜜蜂的行蹤。研究發現,農藥嚴重損害蜜蜂的神經系統,讓它們喪失學習記憶能力,飛出採蜜後無法回巢,長時間下來將導致蜂群生態崩解。
楊教授希望讓更多人了解蜜蜂對農作物生產的重要性,甚至對整個地球生態系平衡的影響,更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他也呼籲大家重視國內的農藥殘留問題,希望透過研究,讓政府正式把關農藥配方與使用,對人、蜂與環保都有正向助益。

呂世浩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現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的呂世浩,進入台大執教至今,短短幾年,便以其深厚的實學、過人的口才與縝密的分析能力,迅速獲得廣大好評。他開設全球Coursera第一門中文文史課程「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從中國傳統史學出發,提倡應該用思辨的方式學歷史,使同學重新發現歷史的有趣和有用,吸引了全球四萬多人上網登記,成為目前排名第一的網路中文課程。
呂教授改變了過去重記憶而輕思辨的歷史上課方式,他在課程中不斷丟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刺激同學的思辨能力,讓他們了解什麼是歷史學的思維方式。
歷史學是一門研究「時」和「變」的學問,讀歷史是為了以古人的智慧來啟發自己的智慧。所有的知識都將隨時而變,只有能夠運用知識的智慧,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親愛國小 弦樂團
親愛國小 弦樂團
一個在深山中的村落,音樂是他們的生命,他們正用生命譜出自己的一條道路。
陳佩文老師與王子建老師,一個教琴,一個製琴,為了滿足孩子學習音樂的心願,他們夫妻倆人負債累累地全心投入,並開啟了仁愛鄉的小提琴村傳奇。
一邊帶親愛國小的孩子們學琴,一邊將製琴技術傳授給部落的失業居民。利用奧萬大乾枯楓樹以及雲杉為原料,王子建老師融入部落原住民特色,讓每一把都是獨一無二的小提琴,不但成功結合小提琴與觀光特色,還帶領學生拿下 2013 年南投縣音樂比賽冠軍。

吳靜吉
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政大講座教授
台灣宜蘭縣壯圍鄉東港村人,教育心理學學者、作家、演說家、企業管理顧問、表演藝術工作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政治大學教育系文學士。為蘭陵劇坊創立者。
現為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之一,推動國際學術交流。亦是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科技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開設有教育心理學、創造力理論、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領導與團隊等課程。著有《心理與人生》、《心理與生活》、《青年的四個大夢》、《害羞.寂寞.愛》、《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人生的自我追尋》、《追求成長─組織中的人際關係》等書。對台灣的教育界與藝文界影響深遠。

黃國昌
公民運動家
臺灣法律學者,長期關心並參與學運、社運,三一八佔領立院行動後發起新組織島國前進。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法律系副教授和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二者合聘)、法研所法實證研究資料中心執行長,並兼任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與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專研民事程序法學(民事訴訟法、強制執行法、破產法)、國際訴訟、證據法、法律實證研究等。他是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士、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美國康乃爾大學法學碩士、博士、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學者。曾任澄社社長(2010-2012年),為公民組合發起人之一。

黃春明
台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
黃春明是台灣當代重要的鄉土作家,曾經擔任小學教師、記者、廣告企劃、紀錄片導演等職。他的創作形態多元,早期以小說作品為主,擅長描寫對土地的濃厚之情和對小人物的關照。其他作品包含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多數已被翻譯成日、韓、英、法、德等多國語言。
黃春明的七部著作曾改編為電影,包含《兒子的大玩偶》、《莎呦娜啦・再見》、《看海的日子》等電影的經典之作,其中《莎喲娜啦.再見》則是由黃春明自編自導的作品。
近年來黃春明把重心放在編導兒童戲劇,他開始為孩子動筆,期望能用戲劇讓孩子們吸收正確的觀念與啟示。他經常在宜蘭火車站旁的「百果樹紅磚屋」咖啡館,親自為小朋友說故事。

林智偉
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
「深耕台灣,向世界出發,讓世界知道台灣也有特技劇團。」—林智偉
10歲進入復興劇校(現今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擁有10多年的特技訓練,發現臺灣特技沒有屬於自己的家,在2009年草創了「MIX舞動劇坊」隨即在2011年正式立案。
起初,團員組成來自四面八方,在第二年起,就用招考的方式收進新血,每個團員都擁有不同的專長。2012年首次年度製作【初衣十舞】即受到法國策展人青睞,開啟了第一次的國際演出。2013年更獲得文化部補助前往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新東向藝術聯盟巡演、馬來西亞音樂祭等國際演出經驗,走訪過國際大小舞台後,決定在今年成立第二個特技劇團「福爾摩沙馬戲團」希望能讓臺灣美麗的名字讓更多人看見。
希望臺灣也能擁有屬於自己的馬戲團。

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
FOCA 福爾摩沙馬戲團
【MIX 舞動劇坊】經過4年的焠鍊,走訪過國內外大小舞台,決定在2014年再次成立屬於臺灣的特技劇團-【福爾摩沙馬戲團 】以臺灣命名,深耕臺灣,向世界出發,用我們的身體,向世界傳遞臺灣之美,團員集結各領域表演藝術人才,包含:特技、舞蹈、戲劇,以不同的方式媒合傳統及當代表演藝術,以發展台灣當代表演藝術為宗旨,在未來踏上國際舞台的每一刻,能大聲的說出我們來自福爾摩沙-臺灣。
劇團近年重要事蹟:

范疇
時事評論家、連續創業家
用潛水、野騎放鬆自己的哲學頑童-與其說自己是台灣人,更願意說自己是世界人。
跨界創業者–連續創業於台灣、新加坡、美國、中國逾30年,涉及教育、數位出版、遊戲、連鎖零售、經營戰略、區域經濟開發等領域。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為《今週刊》、《亞洲週刊》、《經濟日報》、《UDN鳴人堂》、《中國時報》、《蘋果日報》專欄作者,曾出版《台灣是誰的?》、《中國是誰的?》、《大拋錨》、《台灣會不會死?》、《與中國無關》等書。

火星爺爺(許榮宏)
講師、說故事的人
他是講師、是出版五本書的作者、是小兒麻痺患者,7歲前都在地上爬。他沒有方便的身體,認為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國二,他在馬路中間跌倒,完全不想站起來。但一位計程車司機衝出來抱起他,扶他走到馬路的另外一端。然後他明白,老天沒有給他「方便」,卻給他無數個天使。

羅祥安
巨大集團執行長
羅祥安現為巨大集團(捷安特)執行長,他與認識超過四十年的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兩人攜手將巨大從一家位於台中大甲的小工廠,躍升成為國際品牌。從代工轉成自有品牌開始,再從品牌觀點,將產品思維拓展至服務業和通路上,一路只為開發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以及推廣自行車的文化而努力。
羅祥安先生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有四個子女,目前與家人同住在台灣台中市。身為自行車愛好者,羅祥安先生自許為「單車傳教士」,向全世界的人見證騎單車的美好。

Eberhard Zeeb
自動化駕駛部門・戴姆勒集團
Eberhard Zeeb 博士求學期間主修理論型固態物理學,並曾以半導體激光二極管和光互連技術的論文取得了博士學位。在1995年他加入了戴姆勒(Daimler AG)後,最初負責的領域為光學傳輸硬體與通訊協定,且應用在民間、軍用飛機及汽車上。在2002年至2005年間,他開始帶領光電子系統部門,致力於光學感知器、光學傳輸技術和車用室內外照明技術研究與開發。
之後,Eberhard博士便轉換部門到戴姆勒(Daimler AG)的模擬駕駛中心,負責模擬駕駛器的進階研發,以及建設高度動態的駕駛模擬器。自2012年1月12日開始,他便投入帶領自動化駕駛部門的研發,並負責自動化汽車的功能和相關業務。